“若是在平时,皇太孙殿下的建议自然是好的。不过眼下奴酋已经建国称汗,朝廷应该立刻发兵镇压,迟则生变。”
“若是真如皇太孙殿下所言,朝廷在辽东的布局,奴酋不可能不知道,只怕是想要安稳练兵也不容易。”
“臣方才所言,从关内调兵,可以出其不意,攻其不备。”
“况且湖广、四川的士兵之前都参加过播州之役,九边的士兵常年防御蒙古,江浙闽等地的士兵之前抗倭有经验,都是我大明的精锐之师。”
“刘綎等人,也是久经战阵之人,立功颇多,此一战必然能毕其功于一役。”
何宗彦和朱由校的套路一样,先肯定后否定。
“只要大军出了关,只怕就会被奴酋知道,出其不意、攻其不备并不成立。”
“江浙闽抗倭都是几十年前的事情,况且湖广、四川、江浙闽等地的士兵,都是南方人。”
“眼下已经是五月,等他们到了辽东,再互相熟悉,要出兵也得到冬季。”
“辽东天寒,只怕他们不适应辽东的天气。”
“况且在之前的援朝之战中,出现过南北不合的事情,与其这样还不如全部用辽人,再加上对辽东熟悉的主帅杨镐。只需要好好训练一年,辽东便可以有十余万大军。”
“他们熟悉辽东的地形,适应辽东的环境,很多人还与女真有仇,为保护家乡必然尽心用命。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手。到那个时候,我们就占据了优势。”
朱由校开口反驳,并且再次说出了用辽人守辽土的好处。
其实现在朱翊钧也有些为难,何宗彦说的有道理,朱由校说的自然也有道理,可该用谁的策略,他有些拿不准。
“况且眼下孙元化正在加紧制造新式火器,也需要时间,若是一年之后再战,辽东可以增加几万新式火器!”
“孙儿以为到那个时候,胜算会更大。”
朱由校又开口补充。
“若是这个时候,囚奴来犯,又该如何?”
朱翊钧想起了隧发枪的威力,有点动心,可还是担心努尔哈赤会突然进攻。
“若是皇爷爷担心奴酋会突然来犯,可以先从九边、山海关抽调一部分兵力,补充到开原、抚顺等地,再支援一些火器到那里。”
“正如方才方阁老所言,宁远伯经营辽东几十年,威名还在,只要能守住,并且给予奴酋一定的杀伤,他必然不敢轻易进犯。”
“况且眼下朝廷国库没有存银,这也需要时间筹备。”
朱由校又说了一个关键的问题,就是没有银子。
“方阁老,你以为如何?”
银子这事,一下子说到了朱翊钧的心坎里,转而望向了方从哲。
“殿下所言也有道理,朝廷久无战事,不管是主帅还是武将,眼下都处在青黄不接的时候,若是能借此机会提拔一批将领,也不是坏事。”
方从哲点了点头,表示赞同。
“正是因为青黄不接,我们才需要谨慎,莫说是中山王、开平王,便是胡襄懋、戚武毅在,朝廷即可发兵也无不可。”
朱由校投桃报李,也表示了对方从哲的赞同。
听了他的话,朱翊钧直想翻白眼,中山王是徐达、开平王是常遇春,若是有这两位在,区区努尔哈赤算什么,蒙古都给扬了!
至于胡襄懋是胡宗宪,戚武毅是戚继光,这两位在,扬了蒙古有点困难,不过打个努尔哈赤还是没什么问题的。
“你们二位以为如何?”
朱翊钧又望向了吴道南和何宗彦。
“臣赞成皇太孙的建议。”
吴道南见方从哲都赞同了,本就对军事没啥研究的他,当起了应声虫。
“臣也赞同,方才陛下所说的海贸关税改革,到明年差不多也能多收三百多万两,到时候正好可以用于辽东战场。”
何宗彦也不再坚持,甚至拍起了朱翊钧的马屁。
“既然你们都赞同,那就先这么办,至于如何调兵、从何处调兵,你们同兵部商议一个章程,奏上来。”
见三位阁老都同意,朱翊钧满意的点了点头。
其实一开始他不赞同朱由校辽人守辽土,主要还是钱的问题,要知道新招募近十万新兵,朝廷每年要多支出百余万两。
不过眼下有了新的进账,多出这百余万两,若是能训练十余万精兵,倒也值了。
“臣等遵旨!”
三位阁老立刻说道。
“从用兵来看,你以辽人守辽土的策略没什么问题,不过这也容易让辽人做大,不可不防。”
待他们都离开之后,朱翊钧看着朱由校缓缓开口。
之所以如此警告朱由校,这是因为辽人作大的事情,在他当政的时候估计不会发生,不过有可能爆发在朱由校登基之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