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9章:一切在变好(1 / 2)

自从杨镐战败之后,朝堂之上对他以及杜松、贺世贤等人的弹劾瞬间多了起来。

除了对他们的弹劾,还有就是对内阁的弹劾。

不过随着杨镐告老还乡,孙承宗的上任,以及朱翊钧的力保,那些言官渐渐的也消停了一些。

这件事情看似就这么过去了,可朱由校知道,没有那么简单。

如果说这件事情对谁的影响最大,那就是朱翊钧了。

表面上他还和以前一样,可朱由校发现他的精力慢慢的不如以前。

到了下半年干脆就停了和朱由校一起看奏折,当然奏折朱由校还是能看到的。

不但他能看到,太子朱常洛、还有詹事府的众人也能看到了。

父子两个在文华殿,都可以看送到那里的奏折,不过他们只是看,看完之后还是要送到乾清宫的。

朝中那些大臣当然知道这是什么意思,皇帝要培养太子的理政能力。

虽然只是让他看奏折,并没有让他发表意见,可这比之前可是一个很大的进步。

时光流逝,转眼到了万历四十七年夏天。

孙承宗到辽东也一年多的时间了。

这一年的时间,他做了不少的事情。

首先最重要的当然就是练兵,加上从其他边镇抽调的三万士兵,辽东的兵员从去年战败之后的七万多人,一下子增加到了十二万。

除了练兵之外,还有就是修缮长城,清查卫所,鼓励当地百姓开垦土地,推广种植玉米、瑞薯、土豆。

去年一年,辽东就花了五百多万两银子。

一向抠抠搜搜的万历皇帝,还从内帑拨了三百万两。

正是这五百多万两银子,才能让他顺利的募兵,以及修缮长城。

“看来稚绳在辽东干的很不错,去年和今年一共开荒四千多顷,清查卫所侵占的土地五千多顷,这一万顷土地,每年能多增收几万两银子。”

“推广的玉米、瑞薯,让朝廷每年少运输二十多万石粮食。”

“之前因为高淮对辽东造成的破坏,在慢慢的恢复。”

看完孙承宗的奏折,韩爌忍不住赞叹道。

“是啊,宽甸六堡附近的百姓也得到了安抚和安置。他的主要工作做的也很不错,募兵、练兵,都很有成效,”

顾秉谦跟着说道。

“袁礼卿在其中也功不可没,没有他的强力支持,清查卫所,也不可能做的这么顺利。”

刘一燝不忘提起袁可立的功劳。

听着他们几个在那里讨论,朱由校心中苦笑。

其实他们的工作能这么顺利,除了这几位确实有能力之外,还有就是之前的大败,让中低层的军官损失了一大批。

要知道最开始辽东的六万战兵,大部分都是卫所的士兵,募兵很少。因此那些阵亡的军官,大部分是辽东各个卫所的军官。

没有了他们,他们的子孙根基不够,只能看孙承宗和袁可立的脸色。

这不知道算不算是因祸得福。

孙承宗训练士兵顺利,是因为他对军官一视同仁,不管他们来自哪里。

就连一直都被北方边镇歧视的最后一些戚家军后裔们,在他这里不但没有被歧视,反而得到了重要。

原因很简单,孙承宗训练士兵用的就是戚继光的练兵方法。

这也让满桂、何可纲、祖大寿他们也得到重用,在他的奏请下,他们三人脱离了京营新卫,成了辽东的将领。

说起京营新卫,他们跟着刘綎参加了攻打宽甸六堡的战争,实际伤亡并不多。

去年腊月,也回到了京城。

恐怕就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,一开始说的是让他们护送火器去辽东,并且帮助训练。

结果不但参加了战斗,还呆了一年多的时间。

或许是看到了自己儿孙们的改变,今年英国公等人主动提出将这些人作为骨干,再编练五个卫。

对于这个奏请,朱翊钧自然答应了下来。

今年的夏操,朱由校也奉旨去看了。

原本对此得过且过的京营军官们,比去年还认真了不少。

他还见到了陈良弼的孙子,陈延祚。

一年多不见,原本的纨绔子弟变得沉稳了不少。

根据他的说法,他还亲手击毙几个敌人。

担任五十人的总旗,对于他的身份来说,官职小了一些,可他也没有抱怨,甚至还想着调去辽东。

不仅是他,之前送到满桂那个千户的勋贵子弟,多少都有些改变。

徐光启在陕西更加的得心应手,这两年的时间,高产作物在陕北得到了推广。

再加上去年旱情有所缓解,百姓不但能吃饱了饭,多少还有了点存粮。

除了陕西之外,河南、山东等地,这些作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