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章:战和之议(1 / 2)

“不仅是陆战如此,海战也是如此。”

“朝廷之前拨了银子扩建水师,现在商人们踊跃认捐了上千万两白银。”

“银子能够造出威力强大的舰船,可若是没有能够统领这些水师的将领,再好的舰船也只会是敌人的靶子。”

“真之所以这次平叛,要让孙阁老带着平定白莲教的四万士兵前往西南平叛,就是想趁着这个机会,多多锻炼士兵,也锻炼一下那些将领。”

“不求再出一个中山王,再出一个戚武毅,朕也能高枕无忧了。”

朱由校看着众人继续说道。

“陛下说的固然没错,可还有一句话是国虽大好战必亡。臣以为加强防御即可,对外用兵则有些过于激进了。”

这个时候沈紘开口说道。

“激进?”

“不知道沈阁老可看了最近流传京城的泰西列国志?”

朱由校看向了沈紘,轻轻一笑问道。

“臣向来不喜泰西之事,未曾看过。”

沈紘也不藏着掖着,也没什么用,谁都知道他不待见西方的传教士。

这本书,他自然也不会去看。

“国虽然好战必亡这话没错,可这是建立在穷兵黩武的基础上。”

“我中原王朝历来不喜对外征伐,主要便是看不到利益。”

“塞外草原对于我中原王朝来说,不适合耕种,即便是拿下也没有什么意义。”

“当年太祖也曾迁徙百姓去放牧,可时间一长他们渐渐的也成了蒙古人的样子。”

“不过难道除了耕种之外,疆土就没有别的意义了么?”

“就像是台湾,以前从未进行过开发,这些年,朝廷虽然投了一些银子进去,且不说开垦了多少土地。”

“单单是其山上的树木,便有很高的价值。”

“西山的煤炭,这么多年都没有人用,工匠发明了火炉之后,因为其价格低廉,供不应求。”

“草原亦是如此,若是蒙古是大明的一个省,想想会发生什么?”

“朝廷不再缺少战马,商贸会比现在更加繁荣。”

“况且草原这么大的面积,谁能保证地底下没有好的矿产?”

“人人都说士农工商,这放牧难道就不是农?在朕看来,种地的是农,大鱼的是农,打猎的是农,放牧的也是农,没有什么区别。”

“若是泰西人也都向沈阁老这般想法,他们就不会发现新大陆,也不会在上面进行殖民,更不会有现在这种以大明一省之力,霸占数倍大明国土的情况出现。”

对于沈紘这种想法,朱由校是极其鄙视的,因此最后话说的也不是很客气。

“可皇明祖训有记载,有十五不征之国,蒙古的地也在其中之列。”

“当年太祖皇帝派蓝玉征讨蒙古,是因为他们还自称皇帝,这是为了打击蒙元的残存势力,成祖之时也是如此。”

沈紘据理力争。

“太祖固然雄才大略,可他老人家说的话,也不一定全都是对的,或者说他当初制定皇明祖训之时,是基于当时的情况给出的最好选择。”

“就像卫所制度、户籍制度一样,当初实行的时候,确实有其积极的作用,可眼下对我大明来说,弊大于利。”

“更不用说,如今已经两百年过去了,不管是蒙古,还是其他地方,都与开国之时大不相同。”

“朕之所以想锻炼出一直强大的军队,就是要为华夏的百姓以及子孙后代,拓展生存的空间。”

“眼下西班牙等国,面积已经远胜大明,只是人口尚有差距,若是给他们几十年的时间,繁衍生息。”

“一旦他们国力强盛,当他们的坚船利炮开到我大明港口之时,跟他们将礼义廉耻是没有用的。”

朱由校出言反驳。

“这只是陛下的猜测而已,岂能以未发生之事,来指定眼下的政策?”

沈紘还是有些不服气。

“未雨绸缪而言,总不能等到下了雨才想起来造雨伞吧?”

“况且吕宋不就是前车之鉴,他们一直是我大明的藩属,只因为国力不足,被西班牙占据。”

“他们可不会跟你讲什么道理,他们信奉的就是谁的拳头大,谁说的话就是道理。”

“尊严只在剑锋之上,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!”

“眼下发生的事情,就是最好的说明,若是我的雄兵百万、兵锋正盛,借素囊台吉十个胆子,也不敢劫掠我大明。”

“再说我中原王朝如今的版图,也不是讲道理讲来的。那是秦始皇统一六国,汉武帝平定岭南,那些帝王们一点点的打下来的。”

“若没有汉朝时候的赫赫军功,我们又怎么会被称为汉人。”

说起这种事情,朱由校显然有底气的多。

“臣还是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