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(1 / 2)

外婆出院的第二天,那间用了近四十年的铁皮厨房拆了。

外公说当年他和几个兄弟搭建这个厨房花了半个月时间,江铮和小姨夫只用了不到半天就拆光了。外公不忍心看,扒下来第一块铁皮,他就出门下象棋了。

李婷知道是重修厨房,第一个反应是问马家同意出钱了?方晴说她和方雨一起出钱。李婷骂她们两姐妹钱多烧手,这种亏都肯吃。

但她仔细一琢磨,方雨那边就不说了,她有工作,她愿意给娘家花钱,婆家不舒服也是有限的,况且方雨婆家一家子人都不错,很和善,大女婿也是个厚道人。方晴这边,她下岗了没收入,她那个小家庭现在靠二女婿一个人挣钱,虽说小两口住在娘家的,但是吃饭能花多少呢,而且他们两个还经常自己出钱买菜。修一间厨房,再省钱,上千肯定是有的。方晴能拿出钱,说明二女婿愿意补贴老婆娘家。

这么一想,李婷就不生气了。

人都有几个标准,李婷乐于见到女婿贴娘家,不过,要是她儿子以后也贴媳妇娘家,她肯定不高兴的。

方晴不知道李婷百转千回的心思,李婷不反对了,事情就好办了。在他们家,没人比李婷更倔。

江铮找的师傅姓齐,齐师傅四十多岁,干砖匠这一行二十多年了,是很有经验的老师傅了,平时他接这种小活儿不多,这次完全是看在江铮的面上。他的小儿子也曾经在青岛当兵,江铮是他的老班长。

“叔,阿姨,你们放一百个心,保证把厨房修得漂漂亮亮的,结实得很,十级大风都吹不倒。”

齐师傅看面相挺憨厚老实的,说话却有些油滑,但他一干活儿,又是另一副面孔,立马显现出行家的老道。

这水管子接在这个位置不行......这个下水道口要重新弄,容易堵......厨房的窗对着西南方最好,不然风一吹,油烟都跑正屋去了,多少风力的排风扇都不管用......最后甚至连风水都说了两句。

外公外婆本来觉着齐师傅有些油滑,只是不好让孙女婿在朋友面前难堪,才没说什么。后来,听齐师傅说到本行,讲得头头是道,就连他们这些外行都能听懂,大为改观。

只有对一行精通了,才能深入简出地讲出来。

找到一个靠谱的师傅没费多大力气,但买砖就不容易了。方晴和江铮在齐师傅来之前就在建材市场找砖,没找到合适的。因为只是修建一个小厨房,用砖量不大,建材市场几家店报出来的价格比批发价要高。

方晴和江铮算了几遍,即便选择这五家门店中报价最低的一家,也超出了他们的预算。

方晴说:“厨房急着要用,不能拖太久了。如果星期四还找不到合适的,就选最低价那一家,超出预算也没办法了。”

跟齐师傅越好这周周末,他动作快,保证一两天就能建好。

方晴趴在江铮怀中,江铮拍了拍她的背,让她别着急:“潘子有个表姐在小石子村有个砖厂,明天上午出完车,没事儿了我就去看看。”

“行,我姐那边也在联系。”

“早知道砖头都还没选好,先前的厨房就不急着扒。在门口支个蜂窝煤炉子,做饭多不方便。”

李婷又不高兴了。这话是对着小姨夫说的,但话头却是指向江铮。

其实跟厨房没关系,李婷不高兴的起因是赵德伟上周接受了《三江晚报》的采访,大谈特谈国企改革的重要性,大力赞扬下岗工人的无私精神,严厉批评某些人手里有点小权就开后门的现象。最后,他表态一定会在粮油厂内严厉打击靠关系、走后门的现象。

《三江晚报》平时没什么人看,本地人喜欢看电视、听广播,不爱看报纸,但这篇采访报道偏偏赶上了国企厂子下岗潮,很多下岗工人都看了,引起了波澜。

一些下岗工人写信到报社,批评赵德伟不站在工人的立场上看问题,不知民间疾苦,太高高在上;也有人写信给报社,猜测赵德伟一定也被找过帮忙,不然不能有如此深刻的觉悟,称他是时代好榜样;甚至还有人向报社举报某某就是走后门才留在单位的。

《三江晚报》趁着热度,又写了两篇其他国企厂子领导班子的采访稿。

和平巷这一片很多人都知道方晴是赵德伟的儿媳妇,茶余饭后的八卦中,大家觉得似乎找到了隐藏在背后的真相。赵德伟在媒体上痛批“找关系”现象,说明他也被人找过,深受其扰,才有如此强烈的反感情绪,恰好方晴下岗了,有一个做书记的公公,要是说从没想过也没有利用过这层关系保住工作,说出来有谁信呢?

自从赵德伟的采访发出来后,李家没少受到周围邻居异样的目光,李家男人深谙装糊涂的精髓,而女人一贯是在紧张时刻端得住。

“赵德伟?是我们家的亲家,挺好的一个人,他怎么了?采访?我们家最近忙着新修厨房,全家都围着厨房转了。”

“小晴的工作?急呀,怎么不急。不过得亏了小晴在家